1. 首页 > 道家思想 > 道家智慧

每日一书|2007道芍天地之宗的生态(2007)

每日一书|2007道芍天地之宗的生态(2007)

.2007道芍天地之宗的生态":r?A40(1.赣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江西赣州;2.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与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相一致的,中国哲学的“生态意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老子作为道家的开拓者及代表,其思想中所蕊洒的整体生态智慈正在被人们所挖掘和弘扬。老子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体而构筑了一个“道”化生和统领宇宙万物之宏大体系。老子以宇宙视吁来反观人和社会之现状成扰了老子之道的“救世之学”。老子之思维方式及墓本精神无疑是今天环境问题治理当中之所求。关键词:道德经;生态智慧;生态思维与精神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332(2007)02-0037-0520世纪60年代以来道家的生态智慧,随着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担优和共同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不仅与现代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与当今西方主客二分的世界观、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和崇尚物欲主义的消费观相关。

在这一背景之下,对环境问题的文化根源(包括思想根源)进行反省所产生的环境哲学,自然就承担起了对今天生态危机的文化反思和人类未来的文明模式的探寻重任。这一新的哲学思潮既是对西方近代以来的极端主体意识所造成的包括生态危机和意义和工业文明危机的反省,也是对东方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世界性积极回应。这是作为现实向传统索取资源的有益尝试,中国传统文明尤其是道家思想当中独特的环境思想和生态理念被学术界和思想界所推崇和认同。作为道家思想的开山祖的老子哲学,“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价值取向上,都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有着奇妙的暗合”Cil,乃至人们可以说“老子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哲学、生存论哲学”,“即从宇宙本原的高度思考人类社会的存在状态与生存方式”。[l1因此,从老子哲学思想的整体宇宙观和“道化自然”生存法则所体现出的“生态智慧”,寻找传统思想与现代问题的结合点,尤其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每日一书|2007道芍天地之宗的生态(2007),建立基于中国哲学思想的现代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体系就成为很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对老子整体宇宙观的生态思想作些探讨。一、老子天地之‘.道”是“爱人洲立人”之道老子,尽管汉代的司马迁都无法讲清楚,但学术界比较多的学者认同著名考据家唐兰先生所认为:“老子既是老腆,也即是道德经的著者或道德经是老腆的语录。

每日一书|2007道芍天地之宗的生态(2007)

f,[2〕老子之“道”是老子对天地万物形上本体的追溯,和诸子一样其立论的出发点都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终极眷注。这种对人的命运探询首先是建立在对人已有文化的反思上。因为人作为一种欲体支配下的“物在”,其欲体的满足是以文化的方式进行的。在老子生活的时代,这种“文化”就表现为“周文”。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主要“文化存在"构成的“周文”之根本在于道德。称周文“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乃道德之器械”。田道德其本质意义在于爱生命以立人。《周易说卦》认为,《易》之本旨在“道德”,即“圣人作《易》也,和顺于道德而理天下义,穷理尽性以致于命。”《尚书》把“道德”与“天命”并行相成,从而具于将道德而》)的道德形而上学,并在天、地、人视野下探讨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一整套以社会伦理为中心道家的生态智慧,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为使命的行为规范;老子和道家也是继周文之道德精神即“爱生命以立人”精神原旨并始终如一地贯彻,然而与儒家不同的是,它坚决否定周文中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8章)。因而,“爱生命以立人”应该是恢复道之本质即“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老子之所以对周文之礼制道德采取了否定态度,就在于这种外在于人的“文化”(即仁义、圣知、巧利)却成为了对人的奴役,即如庄子所说的“文灭质”(《缮性》)。

人在“文化”当中落人自失、自丧和自囿的格局当中。因而,在老子看来,人之道德应在于绝“文化”中的异己性而复归于人之本然的“性命之情”或朴性即人的一无所待、自然而然的本性状态。因而,老子的立人是在“自己是自己的理由”之自由意义上的“立人”,其路径就在于“弃智”“弃仁”。至此,老子把道立于收稿日期:2006-11-22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马克思自然思想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研究,"()作者简介:熊小青(1964-,男,江西于都县人.赣南师范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进修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与哲学。38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宇宙本体和天地万物之本源,从而把人与天地事物构成为对立统一、相辅相承的同一性的整体,以此实现了老子思想的继周文来又绝周文的“文化自觉”,也是老子对人存在的一种“生存自觉”。老子之道、之德的追寻是在对人存在的异己性和人之“存在意义”失落的反省、反思或体悟中开始的。人之迷失是由于周文对人之本己性存在的疏远甚至反动,其内在的根源就在于人之知性的迷失。因而,老子对“文灭质”“罪在好知”的讨伐,对“绝圣弃知”的首肯和推崇始终是追寻道、德之主体之动因。然而,面对着不可言说的道,“弃知”之下又何以知“道”之存在及其道之根源呢?老子发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的道体界说之难的感慨。

道不可言说,是老子之道的全部秘密所在。也正由此,对不可言说之道的把握并非通过人的知性去诊释和把握,即道之彰显是通过人之“德性”来体悟和觉知。因为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所表现出来的人之知性是不完整的,人对人之存在有限性的超越不是体现在生理意义上“命”,而是德性意义上的“道”,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复归于“无”精神上的超越。因此,对“道”的探究就转向对人的德性境界即老子反复提倡的人的大朴之性追求和确立了。老子之“道”作为老子对天地万物形上本体追溯,指出了道与天地万物是有无之在。“道可道,非常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并且指称道是天地万物的始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有”相对于万物是一种抽象,但它仍处于实体意义上的存在,是万物的一种具体共有,只有再一次抽象到“无”,即对“有”的超越,才达到道之体,才是抛弃了“物在”这一具体抽象而进人到万物的本体层面。“道”即“无”成为了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道者万物之奥”(62章),“渊兮似万物之宗,"(4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34章),这些都表达了道是万物共同的本性本质所在。老子甚至更加直接地说:.章)“道生万物”成为了中国古代哲人们对宇宙生成探寻的思维模式。

“道”成为天地万物的宗祖,宇宙的总根源,道的法则就是道性自然、道法自然。法自然成为了老子学说的大纲。“自然”作为“自然而然”即自己如此、本来如此,强调的是排除“人为”(人的行为及其行为之后的目的性)干扰与自然相一致的。与此相一致是道之无为。在老子看来,无为就是有而似无的行为,是为之反动,是顺应天地万物之本性的为。 至此,老子之道论把其对宇宙之追问独特旨趣展示出来了: 老子把“爱生命而立人”贯穿于他对“道”的追溯当中,老子在 言天谈地,实质上都是在谈人生存之在;对天地之关注,最终 回归到对人的眷注之上。因此老子对天地之道的追问,准确 地说,是在宇宙中自然法则支配下的对人的追问道家的生态智慧,是对处于 “文化”当中人的生存迷失的本真思考与探索。老子与其说 是为天地立道,不如说在恢复人之道即人应然的自然的、本 性的生存之道. 人之生存应该是与天地万物混然为一之生 存这一千古绝唱,演绎出老子对天地(实质为人)之整体生存 的智慧所在。 二、老子之道:整体互生的生态宇宙观 老子哲学的形上本体之思和其它传统哲学一样都是从 “究天人之际”的追问形式而展开的。老子以其独有的宇宙 世界之看法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回答,构成老子思想的出发 老子之前,先哲们已就天人问题作过探讨,其思想成果体现在现存最早的可称之为自然哲学著作《周易》所提出的 “天人合一”思想论题。

每日一书|2007道芍天地之宗的生态(2007)

据考证,“天”字的本义指人的头顶,又引申为自然意义 上的“天”即天空、天体之天。因而《易经》之天是自然之天、 宇宙之天。到了周代,“天”与“上帝”联系起来,形成了作为 主宰者的神性意义的“天”的观念。“天”就有了“自然之天” 滑变为“人格神”的趋势。“天子”“帝”就是顺承“天”、“上 帝”,是“天”之神圣性和“主宰性”在人世间的体现。在周人 看来,“天”与“上帝”是对同一对象的两个不同的称谓,“天” 对人世间的规定就称为了“天道”。遵守天的规定为有道,背. 离天的规定为无道。比如“商王受无道”“天命罚之”。“尚 是否守道,在周人看来就体现为“德”。“德”是“天道”的具体体现,这样“天道”即“道”与“德”就联系在一起了。《尚 天道。’,《尚书周书 至此,天人之间实现了贯通,人事在天,天道显于人。西周末期,“天”作为“人格神”即“天”是神圣的主宰者,“道” 是主宰者对人世间的种种神圣之规定,其神圣性、权威性已 经被动摇。《左传 昭公十八年》中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就是子产对天道的怀疑。孔子对 天“敬而远之”实现了道从神圣性之规定到世俗性之规范,从 天道变成人道的转变。

孔子以“仁”为人的本性存在,用“仁” 去诊释人的“文在”。孔子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 也”,人以“仁”为本在,这就是孔子所理解或重新诊释的 “道”。因此,孔子之“道”不是神圣的天道,而是世俗世界的 人道,即仁、礼、忠、孝的人伦之道。 “道”的世俗性,意味“天道”不再是人之信仰价值而仅是 人之规范,意味“道”不再有“人格神”即“天”的神圣性而变成 齐物论》),即任意加以规定的“德”。老子对周代以来“道”之本真的遮蔽即“道”的 堕落说:“失道而后德”,并且针对原儒说“道”发出了“道可 道,非常道, (1章),这既是老子对“道”的世俗化讥讽和批判,也是老子力图重建“道”,提升“道”从而对“道”之思索和 探寻,也意味老子沿着《周易》自然之道的理路发展,把“道” 重置于“天”之上理趣所在。“道”成为了“天地之始,万物之 母”,恢复“道”的神圣性,在老子对“道”的不可言说之中最先 确立了他所说之道,即道是什么的形而上的言说. 在这些言 说之中蕴涵了老子宇宙同源、万物一体的整体宇宙论思想。 1。道为本原(本体) ,世界统一于道 老子在探究宇宙整体性根据和运动变化的动力时,他突 破《周易》的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在生生不息的运动转化 观的预设,而创设了“道”。

黑格尔曾说过,本原论是由原始 宗教和神话的观念脱胎而来的。“原始宗教在晚期进人祖先 崇拜,特别重视‘创世的父母’,寻找本原的提法显然受到这 种事物‘最古老’、‘最受尊敬’也‘最神圣’的观念影响每日一书|2007道芍天地之宗的生态(2007),所以 才把原始存在当作现存事物的根本原理去理解和对待’ 也就是说,“本原”规定了它的本性,先在者是后来者的根据,最初就是事物的本真存在。既然原初存在是现存事物的本 真状态,那么现存的一切事物不过是本原物的一种变形存在 或者生成现实。所以,“本原论实际上采取了一种‘还原论’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chuangxinguoxue.cn/daojiasixiang/805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