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道家思想 > 道家哲学

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2200字:简述老子

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2200字:简述老子

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2200字(一):简述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

摘要:老子具有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本文拟从“人生哲学之依据”及“人生哲学之落实”两方面对其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老子人生哲学“道”“无为”“处下”

简单说来,凡探讨人生天地间,根本做人之道的学问,便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的目的在于寻求“关于人生之道理”。具体言之,“关于人生之道理”至少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1.此道理为何,其依据何在;2.此道理如何在人生中得以落实。本文拟由此两方面入手,对老子的人生哲学做一简单分析。

一、“道”:老子人生哲学之依据

“道”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具有多重意蕴。同时,加之解释者持有不同的学术立场,各家对“道”的理解“见仁见智”。但其中有一点是公认的,即“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

(一)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老子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这是说:有一个存有者(道),它先于整体存在(先天地生),天地皆由之而生(“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正因其先天地而生,所以“不知其名”;正因其作用之无限广大,是至高、至大的存在,所以只能用“不盈”“渊兮”“湛兮”等词语加以描绘。此处,虽然由于“道”本身的不可言说性,老子尚无法对其进行明确的界说,但结合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我们可以明确肯定:“道”不仅是一种“理”的存在,更是一种类似于“母”的“物”的存在。它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皆由其创造。

(二)老子认为“道”范畴万有。在老子看来“道”既是万物之始源,同时又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最后依据。对于“道”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老子用“常”来表示。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万物是变动不居的,但决定万物变动的法则却是不变的。知此常理,并依之而行是“明”,反之则“凶”。

总之,万物万象皆变幻无常,唯“道”为常。“道”不仅是万物之本原,而且是万物运动之法则,因此是天地万物和人生存的依据和最高取法对象。

二、“无为”、“处下”:老子人生哲学之落实

老子既以“道”为人生之依据,接下来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在人生中贯彻“道”,从而使人达至自然之境界。其方法主要有二:一为法,一为循。

(一)所谓“法”,即法“道”之状态而行,依此而有“无为”之说。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即以自然而然为法则,因任自然。在老子看来,万事万物俱有其自性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2200字:简述老子,“道”仅仅是“辅万物之自然”而绝不加以任何的强力主宰,此即“无为”。因此,无为之核心乃在于顺物之性。

“无为”落实于己就是“清静自守”,顺己之性。老子认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

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过是“实其腹”、“强其骨”而已,“五色”、“五音”、“五味”等声色物质的追求不仅不是人性之本,反而是人性的束缚、负累,过于追求只会令人“盲”、“聋”、“心发狂”。在老子看来,人之本真状态乃是其本初之状态,即“婴儿”之状态,在此一状态,人没有任何的私欲妄念、机心贪婪,浑然与天地万物一体;及其欲念一起,则争名夺利,永无止息,根本的解决之道就在于用理智观照自身,对欲念“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复归于“婴儿”之状态,从而做到“人皆昭昭,我独昏昏,人皆察察,我独闷闷”,“如婴儿之未孩”。

“无为”用以接人,乃在于“我无为而民自化”,顺人之性。人事上的“无为”要求“好静”。“好静”,即是指不以一己之成见强以御人。在人之上者最易为之莫过于由公心出而令人如何,如何,却不知此正为劳人、误人之源。故老子说:“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五十七章)而真正的圣人乃是“处上而民不重道家的人生哲学论文,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第六十六章)。

(二)所谓“循”即循“道”之规律而动,依此有“处下”“守弱”之则。首先,老子以“道”为宇宙万物之最高法则,且认为“道”的根本运动规律在于“反”,因此处处教人“处下”、“守弱”。

在老子看来,“处下”、“守弱”乃生之方:“人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

其次,老子认为“处下”、“守弱”乃胜之法:“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

最后,老子认为“处下”、“守弱”乃得之途:“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需要强调的是,在这里老子绝不是要以“阴谋”教人。身处乱世,老子看到的是“国家滋昏,人多伎巧”、人人“逐于私利、争扰不休”的社会现实,补救的方法在于呼吁在上者行“无为”之政,教导在下者“清静自守”,然此种说教何以被人接受?不得已,老子遂有“无为无不为”之言论,强调“无为”之效用。

总之,老子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其他哲学主流一起共同起作用,净化了中国人的心灵。

老子的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浅析老子的人生哲学之三宝论文

人生哲学的历史背景

《道德经》就是老子以所学理论为依据,并结合在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闻、通过自己分析、判断、综合的基础上写成的。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动荡不安。在那个时代,人们对宇宙及世界、人类起源的认识还相当肤浅,有神话色彩,认为是“神”开天辟地,建物造人。老子以此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有物混成道家的人生哲学论文,先天地生”的“道”产生了万物,从而用“道”代替了天的地位。“道”具有“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种宝贵的德性。

三宝之说

“慈”包含有柔和、爱惜之意,意指爱心和同情心老子的人生哲学论文2200字:简述老子,这是人类和睦友好的基础。慈代表着母性的特质,如母亲的爱称为慈爱。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出万物,所以是万物的母亲,能够包容和关怀一切,并且通过慈爱表现出来。“道”的慈爱是没有等差的,不分贵贱、好坏、美丑,就像《老子》第五章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家的人生哲学论文,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身处战乱,目击暴力横行的残酷,深深感到人与人之间爱心和同情心的缺乏,因此极力倡导“三宝”中的“慈”,可见“慈”是“三宝”的首要原则,用慈进攻,可以得胜,退守则可以坚固。如果上天要救助谁,就用慈来保卫。像“弱者道之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守柔曰强”等都可以包括在“慈”的范围之内。

老子说:“慈故能勇”(《老子》第六十七章),只有慈爱才能表现出勇敢。蒋锡昌先生说:“是‘勇’谓勇于谦退,勇于防御,非谓勇于争夺,勇于侵略。”其实这句话与孟子的“仁者无敌”的意思颇为相近。由此可知,老子所谓的勇敢,并不是逞凶斗狠。莎士比亚也说:“女子虽弱,为母则强”,所以老子认为人类的行为宜选择后者而遗弃前者。

“俭”是含藏培蓄、不奢侈、不肆为的意思。《老子》五十七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啬”,“俭”与这里的“啬”是相同的含义,俭即是啬。他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因此,“俭”就是人们对待物质的一种态度。在20世纪中,人们为了发展对于物质已经过度浪费了,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调整自己的价值观。这就启示我们人类在无限制掠夺自然资源和能量时,要尽量节俭,这样才能使每个人都普遍地使用到世界里的一切,才能使我们的后代得以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俭”还有收敛、克制之意,代表节制欲望。道家的基本原则是“少私寡欲”,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层出不穷,是不可能接近道的。胡寄窗也说:“老子去奢保俭的主张与其他先秦各学派思想比较虽无若何特殊之处,但这一主张的提出,至少也反映了老子对当时贵族阶级穷奢极欲、残酷剥削人民所持的反对态度。”因此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德”(《老子》第四十六章)。针对此种状况,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第三十七章)。

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的第三宝是“不敢为天下先”,其有两层涵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老子非常喜欢以水为比喻,来说明“道”的道理。他认为水具有柔弱、居下、不争、利物的特点,诚如他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患,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老子》第三十二章)。水虽然是柔弱的,处在卑下的地方,但却有着高尚的品德。它去别人不愿去的地方,坚忍负重,居卑忍让,但是不和别人争名夺利。虽然水不争又柔弱,但水能够“柔弱胜刚强”,就像滴水石穿,洪水冲破桥梁,淹埋田舍,任何坚固的东西都抵挡不住。所以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第七十八章)。从而老子认为人生的态度也应该是像水一样,要能处下,把持一种为他人服务,不与人争夺名利的精神,懂得“道”那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以及“功遂身退”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遵循“道”的要求,才能“不自见,自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

影响

老子所提出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之说,可谓是匠心独具的人生见解,为人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指导。道家哲学中诸如柔弱、居下、谦让、知足、取后、静观、不争等观念,都体现了高度的人生智慧,在社会实践中常用常新,自古至今永远不失其新鲜感。而道家的这些观念,正好可以补儒家之不足,对儒家式的人生实践起到了重要的补充和调节作用。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正是儒道这种互补,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丰富、生动并且趋于完善的面容。我们相信,道家的哲学思想将在当今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展露出更大的智慧光芒。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chuangxinguoxue.cn/daojiasixiang/803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