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佛家思想

佛学思想大师洪修平教授做客工商报告厅为我校《中国文化思想选读》课程带来佛教经典解读

佛学思想大师洪修平教授做客工商报告厅为我校《中国文化思想选读》课程带来佛教经典解读

▌2016年9月29日晚,佛学思想大师洪修平教授做客工商报告厅为我校《中国文化思想选读》课程带来佛教经典解读。洪修平教授的授课内容极其丰富,解析深刻,而听课人群中也不乏来自各领域的教师跟随大师的讲课一起思考人生。

《中国文化思想选读》是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和人文学院共同推出的人文大师进讲堂课程。在结束了两讲儒家经典讲授之后,佛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解读成为本周的授课主题。

这一讲中,洪修平教授结合经典,讲述佛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作为在印度起源的宗教是如何中国化的。他围绕佛教的“三宝”、“三藏”、“三法印”、“三学(六度)”阐明佛教与佛学中最为核心的思想。

洪修平教授授课

佛法僧“三宝”

▌洪教授指出,只有佛法僧“三宝”俱全才能称之为佛教。“佛”为“佛陀”的简称,本意为“觉悟者”。这也揭示了佛教最重要的特点,即强调通过(佛教特指的)智慧得到解脱,而非其他宗教通过外来崇拜对象获得解脱。“法”就是道理,“僧”即指僧团。历史上,释迦摩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把觉悟的道理讲给几个随从听,而领悟了佛法便摧毁了一切烦恼(烦恼即无明,不明白佛法与真理),在佛教史称为“初转法轮”。(注:在古印度文化中有一个转轮王,轮子像烽火轮一般可摧毁一切)所以,佛教必须具备佛法僧“三宝”,而“初转法轮”便是佛教创立的重要标志。

▌ 洪教授表示关于“法”,即佛法,内容虽众多,但其基础是“缘起论”,即因缘的条件。佛教认为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由各种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聚集而成,事物因条件不断改变而变化,即“无常”。佛用缘起论来解释万象万物,包括解释神和人,其核心概念包括“五蕴”、“四缔”、“十二因缘”。

他详细解释道,“五蕴”( 色、受、想、行、识)是“人的缘起”,这五大类东西在不定的条件下聚合离散,不断形成新的生命,所以每个人也不存在永恒绝对的主体,即“无我”。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最初是反对有灵魂不死的,这与现在一些信佛的国人或一般百姓所认识的佛教有所不同。佛最初反对有大神,大我,也反对有小我,灵魂。

而“四缔” (苦、集、灭、道)则是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觉悟的道理, 是缘起论的解说和对人生痛苦论的分析。洪教授分析道,人生之所以是痛“苦”的,是因为无明和贪欲“集”合在一起,若要摆脱痛苦,则需“灭”尽烦恼,其途径是通过正“道”实现。

由“五蕴”阐明了人因各种因素的聚合而形成了人,“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是“四谛”的进一步展开,用缘起论解释人生的整个过程。而无明就是一切烦恼,就是六道轮回,因六道之间是轮回的,非永久不变。因此,人之所以“轮回”是因“无明”。

信息量极大的课程,笔记与录音笔齐齐上阵

▌ 洪教授特别指出,佛教思想的基础“缘起”和“无我”是当时古印度社会背景下反对婆罗门教关于“有万能的造物主(大梵天)和不死的灵魂(神我)”教化的思潮,指向社会的不平等,破除社会的不平等。这一佛教创立的社会文化背景将有助于了解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的差异。

佛学思想大师洪修平教授做客工商报告厅为我校《中国文化思想选读》课程带来佛教经典解读

佛教“三藏”

▌洪教授接着解释道“三藏”(经、律、论)即为一切佛教典籍的合称,而玄奘被尊称为“三藏”就说明他对佛教“经、律、论”三类典籍都十分精通。他随后通过佛教经书的梳理,展现了佛教从印度起源发展并传入中国后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经”在佛教里必须为佛陀亲口所说而成,流传至今最原始最符合佛陀当年讲道的经典为《阿含经》。从早期佛教经典《阿含经》至大乘经典《妙法莲花经》,即从“小乘”到“大乘”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金刚经》、《心经》。他表示,《金刚经》、《心经》虽是印度佛教的经典,但在中国佛教中影响深远,且地位非常重要,成为各家各派的重要思想来源,也是中国佛教各家各派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 洪教授紧接着解释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区别,以及汉传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原因。佛教本为“解脱痛苦”,与小乘佛教较偏重于“自觉自度”不同,大乘佛教强调“自觉觉他、自度度人”,认为不仅要“自我解脱”,更要“帮助他人解脱”,同时大乘佛教作为一种信仰在发展过程中有将佛神话的倾向。

最早的大乘佛教经典被认为是宣说“万法性空”道理的般若类经典,核心为强调万法,即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为性空,性空因是缘起,因而都无主宰,同时般若类经典十分强调般若的作用,即明白“万法性空”的智慧,表明成佛必须有般若智慧,两者分别以《金刚经》和《心经》为代表。而“性空缘起”中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学说与老子所说的辩证法有相似之处。洪教授强调,般若思想在印度和中国佛教中皆是重要基础佛家是什么思想,并认为《金刚经》,《心经》所讲的般若智慧以及对万法的分析,是对人性剖析的重要基础之一。

全神贯注地聆听

▌ 洪教授特别提出,大乘佛教在发展中出现以《涅磐经》为代表的一些经典,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认为个人所拥有的佛性就是成佛的依据。这与此前所述的佛教讲“缘起”,破除人有灵魂不死的绝对自我相悖,因而该思想很快在印度被批评取代,但在传入中国后却逐渐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和各宗派的主题,原因就在于其与中国儒家所讲的“心性”思想(编者注:参看前一讲《孟子》相关内容)融合而得以不断发展,强调佛是每个人自己,回归到真实的自我即是菩萨佛家是什么思想,这造成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的极大区别。

“三法印”与“三学(六度)”

▌ 随后,洪教授解释“三法印”,即佛法的印证,是衡量是否为佛法的三条根本标准,相符便是佛法,不符便是歪道。其三个方面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他表示“诸行无常”是佛教由“缘起论”而推出的一个重要结论;“诸法无我”即是“自性空”,而“涅磐寂静”则是超脱因缘条件关系,非一般人可想象佛学思想大师洪修平教授做客工商报告厅为我校《中国文化思想选读》课程带来佛教经典解读,因而称之为“寂静”,只有修炼到该境界方可体会。

▌ 洪教授之后简单说明了“三学(六度)“,其全部内容包括思想,理论,学说和修行实践方法等。早期佛教或是小乘佛教都以“三学”来概括修持的全部内容,而“六度”(“度'字意为解脱)则是六种解脱的方法,为大乘佛教所扩充而得,新增的三项内容突出了大乘佛教“度人”的精神。由此看出,佛教是一个实践的宗教,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解脱。

佛教三大特点

▌ 洪教授最后总结道,他所理解的真正佛教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缘起”和“无我”是佛教全部思想学说的理论基础,破除绝对的神和灵魂。二是,佛教创立之初所重视的即是对人的解脱的实际追求,而非抽象哲理的研究。三是,佛教重人的解脱,突出智慧的作用。在中国,佛教从“智慧解脱”觉悟者发展到“无上菩提”主观认识,最终归结为”心“的解脱,讲佛性和人心,而成为了中国化的佛教。

佛学思想大师洪修平教授做客工商报告厅为我校《中国文化思想选读》课程带来佛教经典解读

提问现场

随后的提问环节中,师生们纷纷提问,与洪教授深入探讨佛教生涩的概念以及佛教世俗化等问题,洪教授都一一作了详细的解答,气氛热烈。

▌ 整场课程中,洪修平教授始终本着“正本清源”的讲学之道,为全场师生逐步还原佛教本来的面目。佛教理论虽显深奥和陌生,但无论是埋头书写笔记的学生还是全神贯注聆听的教师都无不沉浸在佛教深邃而宏大的宇宙世界观中。

▌ 下周预告

10月8日(周六)晚 18:00- 20:35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学院二楼报告厅

由南京大学佛学思想大师洪修平教授做客工商报告厅为我校《中国文化思想选读》课程带来佛教经典解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洪修平继续主讲佛家经典,讲授中国化佛教的特点与精神以及禅、禅学与禅宗

佛学思想大师洪修平教授做客工商报告厅为我校《中国文化思想选读》课程带来佛教经典解读

▌ 洪修平教授简介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佛家是什么思想,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和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并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研究员、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以及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兼特约研究员等。曾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和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十多项课题的研究,出版学术著作20多部(其中多部在海峡两岸同时出版,两部译为韩文在韩国出版),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科研成果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30多项奖励。

图文编辑 | 唐念瑜

—————————

工无不克|商行天下

—————————

微信ID:i-SIBA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chuangxinguoxue.cn/fujiasixiang/702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