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佛家思想

儒·释·道对话2023年教授

儒·释·道对话2023年教授

儒·释·道对话2023年教授

儒·释·道对话

2023年3月24-26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中国文化书院作为学术支持、三智书院承办、晨星项目特别资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七届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南京大学徐小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志远研究员,天台山桐柏宫方丈张高澄道长围绕“如何安顿身心”进行儒·释·道对话。由于篇幅有限,小编将分五次发布对话中的内容,前两期小编已经与您分享了对话中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精彩内容,本期继续与您分享第三部分的精彩内容。

佛家治心之数息观

王志远

儒·释·道对话2023年教授

儒·释·道对话2023年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导师,中国宗教学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

徐小跃教授从儒家的角度讲,人的本心容易跑掉,需要“求其放心”,把跑掉的良心找回来。而佛家讲“求其本心”,佛家认为,我们的心本来是纯净的,只不过被红尘一层又一层地蒙蔽了,我们需要做的功夫就是要把层层灰尘抹掉,让本心重新焕发光芒。为什么说人人都能成佛呢?因为人人的本心里就有佛性,通过修行,最后使佛性绽放出来,回到本心,就成佛了。所谓成佛佛家治心思想,就是觉悟了。

关于如何安顿本心,需要一些技术性的操作,如果没有这些操作,只是给出了一个目标,就没有从智慧到彼岸的渡舟,依然实现不了本心的安顿。在生活中,经常有人给我们画大饼或是给出愿景,但实际上,这个大饼并不能让我们充饥,也不能让我们得到实惠,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中间过渡的阶段。

佛教中与“安顿身心”这个话题最直接相关的就是慧可求达摩的公案。慧可求达摩:“吾心不安,乞师予安。”达摩说:“将心来,予汝安。”慧可当时愣住了,说:“心觅了不可得。”慧可疑惑:我的人心在哪儿,佛心在哪儿,我找不到它。达摩回答他:“吾予汝安心竟”,我已经给你安心了。

儒·释·道对话2023年教授

这个故事在禅宗中很有名,讲的是心的安顿,我们听了以后也感觉很妙,但是也有一个问题,感觉听完了以后和没听差不太多。达摩启示了以后,慧可明白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其实就是空性。但是,认识了一个口头上的空性,实际上是没有用的。这则故事很多人看过之后就没有后续了,还是不知道空性到底是什么。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我们要认识到心的空性的本质。

《安般守意经》是传入中国的第一部讲述如何修禅定的经典,这部佛经比较晦涩,不太好理解。这部经典主要讲佛法中的数息观和不净观,这两观叫“二甘露门”,是在佛教修持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观法。

首先讲数息观,这是一个很切实的步骤。数息就是数我们的呼吸,它特别强调从一数到十,然后再回过头来从一数到十,不要去数十一、十二等等。我们不要认为这个很简单儒·释·道对话2023年教授,这其实是比较难的。我曾经考察过,净土宗信众反复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是要一口气念到自己的心神都空了,人入定了,这才真正叫念“南无阿弥陀佛”;仅仅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叫工夫,也无法深入进去。当然,入定有很多方法,净土宗的方法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

儒·释·道对话2023年教授

佛教最开始引入中国的时候,讲的就是数息观,而数息观的第一关就是如何控制呼吸,入息和出息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是有可操作性的。当然,对于很多有心理障碍的人,如何才能让他跟着我们数息,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虽然方法很好,但是只有真正运用出来才能发挥作用。如果要调整身心,第一步就是修习数息观,没有真正的实践是无法体会到数息那个状态的。

佛教讲治心,小乘佛教的基本目的是求解脱,求解脱意味着去烦恼。人们有很多的烦恼,心理障碍也是烦恼。那么,如何去掉这个烦恼呢?就是要用数息的方法逐渐进入一种心态,再由逐渐将人们引向解脱烦恼。众所周知,没有精神疾病的人,也不可能没有烦恼,如何能够通过这种修行方式使自己摆脱烦恼,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六妙门”佛家治心思想,“六妙门”第一个讲的就是数息。

数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叫相随,是指后息追随前息,逐渐进入到一种自然的状态。佛教经典中特别强调,如果一个人在这里还有“我要跟着”的这个意识儒·释·道对话2023年教授,那就不叫“跟着”,自然而然地跟着才叫真正的“跟着”。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海里有一群鱼,成千上万的鱼在水里游,谁也撞不到谁,鱼儿的这种没有意识、顺势而走的“悠游”就是相随。我们数息就是要达到这种“悠游”的状态。

儒·释·道对话2023年教授

从数息进入随息,再进入到止,就要有一定的定力。大家注意,如果有心理障碍的人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警惕,不要出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正确思想的引导,即“观”。做观想时一定要有正确的信念,否则就会出问题。之前有人练气功走火入魔了,出现了种种幻象,想佛就有佛,想菩萨就有菩萨。其实,这些幻象皆是虚妄,佛不是真佛,菩萨也不是真菩萨,你若跟着走,就会走入歧途。

所以,我们在修持的过程中,要能够逐渐回归本心,最后达到清净的程度。这个“清净”和道家讲的“清净无为”中的“清净”不太一样,虽然是佛教借用的道家的词汇,但实际上这个“净”升入到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有可能达到了“九住心”的境界,但与初禅还有一段距离。

数息是治心的一个具体方式。客观来讲,除了很有毅力的人,一般人是做不到按照修行的方法来数息的。有的境界,人们不去修、不去做,是绝对体会不到的。当禅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的整个身体和虚空化作一团,能达到最初的境界,这个境界没有真正的功夫是体会不到的。所以,心理学工作者如果想要继承传统文化,就必须要修习,因为别人讲得再多,都不如自己切身体会。

儒·释·道对话2023年教授

以上讲的是与禅宗有关方法,禅宗的思维模式是“去无明,无差别”,“去无明”就是要人们无差别地看待这个世界。但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无差别看世界佛家治心思想,这就可以看看天台宗的更为简单的方法。天台宗有一个思维方式是“去无明,有差别”。意思就是,我们要认识到,没有差别就没有世界。比如,佛的世界里有佛、有菩萨、有罗汉,还有护法等,这都叫差别。佛的世界都是这样有差别的,更不要说我们人的世界了!很多人认识不到,差别就是世界;如果认识到了,你就不烦恼了。这就叫承认差别、认识世界。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于消除烦恼具有非常实际的作用,也是佛教不同宗派对待差别和烦恼的一种修持方式。

佛教有多个宗派,他们之间并不矛盾,因为他们所攻方向一致。比如,我现在能够和大家一起来参加这个论坛,不只是因为高斌邀请我来,还是因为我的阿赖耶识里有一颗种子,这颗种子萌发的时候,高斌给我创造了一个条件,我就来了。如果我没有这个福分,今天也来不了这里。这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它对于我们了解自己的身心、安抚自己的心绪有很大的益处。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chuangxinguoxue.cn/fujiasixiang/771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